張泰然沈美珍:兼顧家庭職場是一種生命鍛鍊

3796_張泰然沈美珍_兼顧家庭職場是一種生命鍛鍊

【基督教論壇報記者何毓芬採訪報導】現今社會許多夫妻必須同時擔負經濟與家庭的責任,當教會喊出看重家庭與職場時,為人父母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的需要?

這幾年致力在職場、教會推動「好爸爸運動」的張泰然牧師、沈美珍師母,所牧養的三一全人教會(三一全人發展協會)是一間職場教會,平時是工作場域,週日成為主日聚會的地方,有些父母都帶著孩子來聚會,也讓孩子有機會認識父母的工作環境。這個職場教會營造大家庭的氛圍,每個來這裡的孩子都是被接納和關心的。

讓孩子以父母親為榮

張泰然牧師夫婦受訪表示,兒女永遠是父母的責任,推動好爸爸運動,父親不是只有在外工作賺錢養家,必須與妻子一起擔負起照顧家庭、教養孩子的責任。下班回到家中,仍要花時間陪伴妻子、孩子,用心把家人放在心上。他鼓勵為人父親者,不要在孩子成長階段缺席。

他們指出,過去傳統價值觀告訴我們,想要在事業上有成就,就必須犧牲家庭;想要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,就必須取捨工作。其實並不然,夫妻兩人若能同心並有智慧做好規劃與安排,要兼顧職場家庭絕對不是問題。對父母來說,兼顧職場家庭是一種生命的學習與鍛鍊,無論是丈夫或妻子,在職場上的那一位不是時間的分配,而是看重心態和優先次序。就算大多時間忙於工作,仍要用心陪伴照顧孩子,記住每一件對孩子重要的事,即使是短暫的親子同樂時光,對每個孩子來說,都會在生命中留下最難忘的回憶。

沈美珍提到,對於是否帶孩子去工作,取決於兩個關鍵條件,其一、職場環境的安全性,包括物理及化學因素是否容許孩子存在。其二、孩子的年齡層,就兒童發展的角度,學齡以下的孩子最合適成長的環境仍然是家庭。沈美珍建議,倘若某些職場環境制度,允許父母帶孩子去工作,讓就讀國小階段的孩子,在放學後去到父母的職場,一方面可以認識父母的工作環境,再者可以學習禮貌規範,透過身旁叔叔阿姨給予的肯定和鼓勵,無形之間會讓孩子更加有榮譽感。此外,身為父母要在工作上盡心盡力,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,給孩子生命中樹立良好的形象。當孩子看到認真工作的父母,感受職場的友善與和睦,能夠讓孩子以父母親為榮,帶出正面的影響力。

看見中國家庭職場需要

過去長期在中國大陸服事當地職場的弟兄姊妹的張牧師夫婦提到,在中國雙薪家庭的比例,比起台灣更為普遍,女性在職場上比男性更為強勢。自從一胎化解禁之後,更多看見家庭關係及親子教育的問題,因此,師母在各職場上開辦一些親子教育或兩代關係的課程,幫助這些職場父母學習如何教養子女。由於,現今中國大陸隔代教養問題相當嚴重,即便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,父母仍需與上一代長輩(祖父母)溝通教養孩子的觀念,使為人父母者,能夠承擔起教養子女的責任。

過去他們在大陸服事許多海外歸國的高階企業主管,其中有一對夫妻兩人都是高科技界領域的博士,擁有相當不錯的工作待遇。當這對夫妻有了孩子後,妻子卻願意放下工作回歸家庭,陪伴照顧孩子,身邊許多家人反對,她仍然相當堅持。當孩子讀國小時成績不理想,覺得自己教養孩子相當失敗挫折。

當時,張牧師夫婦陪伴這對夫妻走過這段不容易的過程,提醒他們看重孩子的品格勝於學業;看重孩子與神的關係,與孩子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。直到進入高中,看見孩子成績突飛猛進,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,令他們非常開心與感恩。因著父母的愛與接納,讓這孩子從挫折中重拾自信,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標。

沈美珍師母認為,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錯過了就再也追不回來,早期父母教養的根基奠定孩子未來的發展,包括學習、品格、人際關係等。

現今世代中,許多父母期待子女能夠傳承職業或事業,張牧師夫婦提醒,父母要尊重成全孩子未來的發展,按著神在孩子生命中的計畫,讓孩子適性發展,不要期待孩子來完成自己人生中未完成的夢想,把養育孩子的主權交在神手中,讓神來帶領孩子未來生命的道路。

文章來源:基督教論壇報 http://www.ct.org.tw/1279547#ixzz47rZZFRx0